今天我們要聊聊 冒牌症候群 ,冒牌症候群就是一種自我懷疑的心理狀態,你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你總是先評判自己多過於肯定自己。
那我今天假設你是正在打造副業、正在創業或正在做個人品牌的人,你是一個在為自己夢想努力的人,你是一個想要用自己熱愛的事物賺錢,設計出自己理想生活的人,我在這裡也列下了五個我觀察出的冒牌者症候群症狀,或者說是特徵,如果你有中了任何一個,你可能就有一點點冒牌症候群的現象。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如果你現在很忙,我們也有幫你做了一份重點整理的講義,你會比較好消化,歡迎你填寫下方表單免費獲得唷!
👉 觀看本集文字稿內容:原文網站中,可以選擇想要聽的段落直接跳著聽(幫你把段落都整理好😉)
💌 訂閱佐編茶水間電子報:固定每週一寄出精彩的電子報,也會有許多只在電子報分享的小驚喜唷!
⭐ 加入臉書私密社團:與8000位聽眾&團員一起討論遠端工作、品牌經營與自我成長
⚡ 索取4天免費線上課程:教你打造個人品牌必知的技巧、常犯的錯誤與變現的方式
💙Let's be social: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 加入佐編私塾殿等待清單
-----------------------------------------------
以下為文字版訪談綱要
-----------------------------------------------
📍【本集綱要】#195 冒牌症候群
馬上開始 >> 00:00 - 節目開場與單集概要
馬上開始 >> 05:53 - 特徵一:你在工作或為自己的夢想努力時,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罪惡感
這個罪惡感最常出現在兩個地方:第一個是你要發表自己觀點的時候,第二個是你要向人收錢的事情。
第一個情況很可能是你要寫一篇文章、發一則 IG 限動、錄一集 Podcast ,或者是寫一份商業企劃書的時候,你在開始前、正在執行和完成之後,心裡時不時都會出現一種恐懼甚至是懷疑的感覺。
你開始在想這樣寫對不對?這樣講好不好?這樣的呈現方式可不可以?這個發文的時間點對不對?其他人會怎麼看?是不是不夠完美?有沒有什麼沒想到的細節?有沒有什麼忽略的地方?你會發現這個症狀和拖延症Comes hand in hand,但你有的可能不是拖延症,你有的可能是冒牌者症候群。
你擔心自己的觀點不夠有力,你覺得自己好像沒有足夠的專業和實戰經驗來說出自己的想法,你覺得自己沒有話語權,你覺得為什麼別人要聽你說話?你究竟是憑什麼?
這個情況在第二個情境中尤其嚴重,當你要開始談價錢、開價錢、販售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罪惡感,簡單來說就是良心不安、過意不去,你覺得自己這麼做會有點不好意思,你不好意思開口,你避諱談錢,因此每當一有類似話題出現時,你就開始顧左右而言他,而不是面對這個議題。
很多時候,你甚至會免費幫你的朋友做事,你會想說反正他是我朋友,朋友之間談錢多傷感情,No!朋友之間才要把錢說清楚,就因為我是你的朋友,我甚至願意付出更高額的費用,因為我知道你會更用心,我知道付更多的錢可以讓你吃一頓好一點的,生活輕鬆一點,難道你的好朋友不願意看到你用自己的專業,過上更舒服的生活嗎?
馬上開始 >> 08:30 - 特徵二:你跟你的觀眾、廠商、顧客、合作夥伴、粉絲、聽眾,沒有設好明確的界線
如果你的自我界線不清楚,你就是在允許他人不斷的越界,因為他們就是看不清楚這條線,所以他們可能也不是故意要越界,到頭來,你可能會一直覺得為什麼我的客戶都一直佔我便宜?我做的視覺設計他們會要我再加這個東西、再修那個東西?原因其實不在客戶身上,而是在你身上。
試想一下:如果你已經說不了,你已經告知了底線,對方還會繼續佔你便宜嗎?通常是不太會的。
沒有設好明確界限的底層原因是恐懼,你害怕失去這個生意,害怕讓你的觀眾不開心,你害怕拒絕他人的請求,會覺得「算了,就幫他一下」,或者是「好吧,就這一次」,最後你可能會變成討好型人格,如果你是討好型人格,你會發現自己一整天都在忙著解決別人的問題、別人的需求、別人的期望。
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在過著別人的人生,這個是冒牌者症候群的特徵之一,但底層來說,他是自我價值的匱乏,自我價值的匱乏通常是來自於你的成長歷程,像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例如說要謙卑、要合群、做人要盡善盡美顧大局。
這些價值都有它的優點,但任何事如果矯枉過正,你就會發現你很少花時間去觀察自己的價值,你也鮮少去肯定自己的所做所為,你平常就沒有在搜集這些能夠證明你真的做得不錯的證據,就跟你平常沒有為戶頭存錢一樣,你看著那個戶頭就是空空的,就像是你看著自己的價值,也覺得它空空的。
其實你也不一定是沒錢,你就只是沒有把錢存在這個理想帳戶,這個自我價值的帳戶中而已,所以當你需要這個 Funding 的時候,你的內心是恐懼的,這個恐懼就會如蝴蝶效應一樣被你帶到職場和生活中。
馬上開始 >> 11:25 - 特徵三:你私底下不太分享自己在做的事情,不敢跟朋友提及,也不敢向外界推薦自己
你不太好意思告訴朋友你正在做或打算要做的事情,這也會讓你少了很多跟人分享、跟人討論或人脈連結的機會,你有一種感覺是:「等到自己做出成績了再說,等到自己稍微有一點名氣或開始賺錢的時候,才好意思和別人提起這件事情。」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就表示你是在用結果、成果衡量你做這件事情的價值,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些數據作為衡量基準,這件事好像就沒有提出來的必要。提出來浪費大家的時間,提出來就要面對大家對你的拷問,自己也還沒有任何成果去背書,又要拿什麼名義來提到自己該做的事情,或推薦自己給其他人呢?
其實,我以前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尤其是面對父母,我會有點難去解釋自己正在嘗試做些什麼,畢竟我也還沒做出什麼成績,畢竟我想做的事情可能很難用幾句簡單的話就能解釋清晰,但現在的我回頭想想,覺得這其實也沒什麼好感到丟臉的。
我們都是成年人,平常應該也都有在工作,我在我業餘的時間做幾件不同的嘗試,這應該要是件被鼓勵的事情,這可以讓我們遠離窄化的社交圈,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活躍、更精彩。
哪怕你是拍拍影片放到抖音、 YouTube ,還是寫寫散文投稿到出版社尋找出書的機會,哪怕你的影片沒人看、出版社沒回應,我覺得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應該是你所付出的行動,那些會質疑你或挑戰你的人,可能都不一定有為自己的夢想付出一點行動,因此,你不一定要有所成果才可以分享你最近在忙些什麼,我再說一次:
你不一定要有所成果才可以分享你最近在忙些什麼。
有時候就是聊天聊到,你就可以提及說:「對了,我最近開始想試試看寫小說,我最近正在嘗試做 Podcast 」,你要做什麼是你的權利,說出來也就只是一個 Statement 而已,你想要在業餘的時間做什麼嘗試,這都是你的權利,但如果你注意到自己有一點不好意思說,不太想要提,這或許就是一個冒牌症候群的徵兆。
延伸閱讀:來做個人品牌究竟是自己真的有熱情?還是只是想要 證明給其他人看 ?
馬上開始 >> 14:35 - 特徵四:你不斷的囤積知識,但卻一直有一種「還沒準備好」的感覺
以上三點在我自己的身上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唯獨這個第四點 hit me hard。
有一段時間的我一直有一種對知識很焦慮的感覺,總覺得自己知道的還不夠多,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再多學一點、再多學一點,我一直都不是一個會亂買東西或囤貨的人,但我卻發現自己有開始囤積知識的傾象。
囤積的定義就是你買的數量,多過於你實際用到的數量,你心裡可能會覺得有一點會用到,所以先囤起來,反正知識可以累積,以備不時之需,但回到囤積的本質,我們不就是因為害怕有天要用的時候不夠用,或者害怕需要的時候無法負擔,所以才認為自己未雨綢繆是好的嗎?
但回過頭來,我就發現這個思維的背後還是出自於恐懼,你就是認為當自己要用這些知識的時候,可能會在調取上有點困難,所以才會想要囤積起來,如果我們的資源一直都是豐盛的,我們就是要用再買就好了,根本就沒有需要囤積的理由。
所以,我當時可能心裡也是認為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是還沒有 Ready,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我不斷地卡在那個做準備、做準備的過程,而也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還沒 Ready,我便不會行動,我不行動,我使用知識的速度就跟不上我吸收資訊的速度。
那也因為我不輸出,所以腦內的資料庫越囤越滿,這也讓我越難在需要的時刻,調動出我需要的知識資源,在我需要的時候調不出我需要的技術資源,就會讓我更近一步地認為我就是還沒準備好,就是因為我還沒準備好,我才需要不斷地吸取知識,這其實就是一個 vicious circle 。
惡性循環不斷的重演,反而讓你更加焦慮,更沒有準備好的一天。事實上,只要你開始使用你所學到的知識,你的使用量就有機會追趕上的吸收量,當兩者有一個健康的平衡,才可以泯除我們心中那種不夠專業、不夠好的消極感。
馬上開始 >> 20:17 - 冒牌症候群的好處有哪些
一、謙虛
謙虛其實真的是一種美德,就像賈伯斯曾經說過的名言:「Stay humble, stay foolish.」,如果我們不 humble ,完全不質疑自己的任何決定、任何判斷,我們很可能就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了,你就不會想學習,因為沒有必要,你就是個萬事通,為什麼還有學習的必要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