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如何看待我国医药政策的变化?来自空之客。
“政策不稳定”似乎成为了近年来全社会的“共识”,从2010年新医改之后,重大政策的出台确实是肉眼可见地越来越稠密和激烈了。
从2015年“7-22”、到之后至2016年的一系列药政改革,从2017年引起一片欢呼的医保目录重启更新、到2018年集采降临,再叠加上资本市场的环境从放开到趋紧,给人高频率的“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的推背感。要论感受社会主义铁拳的力量,医药可比教培或者互联网更早。
这种看起来“左右横跳”的大幅变化,似乎让行业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规则、玩法都站不住脚了,也导致整个医药投资行业进入了最为动荡的时期,可以总结为风动、幡动、心动。
在格局激烈动荡的环境中试图保持业绩常青实为不易,更极端一点说,如果一家药企的核心能力让它在2010年以前占据优势、那么依赖这种能力很大概率会让它在2010年以后迅速失势。
事实上,我们从以下表格中就可以清晰看到,近十多年来在中国制药行业,无论是市值、还是收入利润,就连维持在前十名的企业都凤毛麟角,更遑论有什么所谓的常青树了。
与之相比,海外大型制药企业前十名的交椅,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出现过什么新面孔,至多是彼此之间有些座次的变化,与我国的情况截然不同。
作为投资人在面对基本面大幅漂变的情况下,想要寻找普适、甚至粗暴贴标签式的投资策略也就变得异常困难。
连续的转向,让投资者的情绪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很容易在短期的信息冲击下作出强烈而简单的本能情绪反应,难以保持稳定、更难以冷静客观。
例如在上面的政策变迁时间轴上,有两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是2015年的临床核查与药械审评审批改革、2016年的医保目录调整重启:前者发生时,基本就跟当前的反腐一样,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医药行业全是造假根本没指望,以至于很多投资机构与现在一样转向不再看医药项目,以及中药项目在那时候同样因溢出效应而受益;后者发生时,面对曾经需要苦等数年才可以获得的进入医保机会从天而降,业内一片喜大普奔,之后没一两年,常态化的集采和医保谈判好像就成了中国医药行业的毁灭者,直到如今。
这两个事后被证明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事件当时的市场反馈与日后实际的影响,很明显几乎是完全背道而驰,投资者的情绪化可见一斑。
同样,所谓的专业投资机构们一样在这几年被情绪所驱使,一级市场投融资的金额和事件数量也是大起大落。犹记得我15-16年间刚进入医药投资领域时,创新药还鲜有人敢于问津,很多日后的明星企业当初都要落魄地到处路演,过亿美元估值的项目都不多见;短短五年之后,20-21年间简直是万众创新,投资者见到创业者往往欲跪无门,只要赛道火热团队高光,临床前十亿美元估值更是不在话下。
近几年的各种紧缩政策,让市场中的中国医药“无前途”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认为医药会跟教培一样被“一锅端”。仅就从最简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卫生费用和医保基金收支,即使在近些年也仍有10%左右的增速。除非哪天我们发现这些硬指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否则所谓的“无前途”就纯属无稽之谈,相反这种稳定增长的需求恰恰是最为刚性的行业逻辑。
须做补充的是,可能10%增速比前些年医保大扩容时代要低很多,但要知道美国的卫生支出增速常年在1%以下,可知医药行业的活力并不单纯依赖超高的整体增速。
在需求够大够刚性的前提下,如何能更充分有效地满足这种需求就是最重要的行业发展趋势。从2015年药审改革以来,新药替代老药、优质药替代劣质药,进步和差距都同样肉眼可见,既可以说是巨大飞跃、也可以说是刚刚起步。
医药行业的活力并不单纯依赖市场的快速扩容(否则美国这种卫生费用增速就肯定不具备活力了),而是针对临床需求总是会有更好的医药产品供给出现来满足,这种几乎永续的迭代是由人类延续生命的本能所驱动,才决定了医药行业整体的常青属性。
投资是对根本大势的笃定判断,更是真正理解政策变化与行业转向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找准大势才能围绕主要矛盾来布局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国医药行业的根本大势是什么呢?从2009年新医改起步直到最近的二十大,保障人民健康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
我国医药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满足上述人民健康需求与资源供给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相当长时间之内尖锐不可调和。无论是医疗卫生支出的绝对值、还是人均水平,都无法支撑我们期望的全社会医疗水平,再加上未来十年要面对的巨大人口“倒挂”压力,在不考虑经济衰退的情形下,我国能为医药行业掏出的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
理解了根本大势和主要矛盾,我们面对所谓的政策“左右横跳”,是否有了更加确定的着眼点,也就能够更加从容的作出预判和准备呢?
至少以我的水平看来,医药行业的诸多政策“转向”,基本上都是明牌,甚至给市场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反应。就像2018年医保局的成立,以及随后多年的极限施压集采,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的注视之下,信息上并不存在太大的不透明,只是这同样的信息,却让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作出不同的决策,至少可以发现诸如国产大哥恒瑞与诸多跨国药企对待仿制药资产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我们的反应至少不应该比这些巨头们慢。
另一个在悄然发生的趋势,是全球药企都在加速出手到中国创新药企淘金,无论是交易数量、还是金额都在连创新高,这也是明牌,会不会未来也成为我们错过的战略方向呢?
知易行难,能够保持从认知的清醒到行为的稳定,这几乎就是投资者全部的核心能力。值此中国医药行业的风雨飘摇之时,愿在下与同行们能够一起“心定手动”,把握深层规律、捕捉前瞻信号,最终在黑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丝亮光,顺着它走向终将到来的光明。
Create your
podcast in
minutes
It is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