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老龄化≠市场一直增长——日本医疗集采的启示,来自浪里掌帆人。
老龄化下医疗行业的整体空间一定一直变大吗?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不一定。
很多买医药的喜欢拿美国说事,大部分国家医疗支出占GDP比重都在10%以下,美国的医疗支出是个异类,不是常态。
2021年美国的医疗支出增长了2.7%,达到4.3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20%,人均1.29万美元,比我们的人均GDP1.27万美元还高。
为什么美国的创新药强?
除了人才强和技术积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医疗支出多,能够平摊高昂的研发成本,其他国家的医疗支出强度很难向美国靠近。
思考医疗行业的前景,日本的经验更值得参考,为啥?
1.我们和日本一样,都是在老龄化占比快速提升的时候进行集采的
2.两国政府都以追求社会公平优先,药企赚钱为其次
1981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0%,次年政府开始商讨定期降低国民健康保险名单内的药品价格,就是日本版的医药集采。
一开始还是小打小闹,到了1988年,日本启动了一项针对13000多种药物的降价政策,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对医保目录品种的价格进行调整,次均降幅超过6%,一直延续至今。
日本对于药品降价的总体原则是:按用量和效果来计算对医疗保险的贡献度,用量大的成熟药品一般不降价或少降价;基础价格较低的必需药品可适当提高价格;与国外的药品价格水平比较,当日本国内销售价格高于国外销价的两倍或低于国外销价的一半时,要对国内销售价格进行调整。
日本的降价不像我们一下子砍价百分之八九十那么猛,还算比较温和,整个80年代,医保名单中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47%。
但架不住绵延不绝年年降,日本的医药市场总体规模在不升反降,1990-2000 年市场规模增速逐年下降,并且出现了负增长。直到 2000 年以后,需求的拉动才抵消了降价的影响,行业规模开始恢复,到2008年时才基本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
整个90年代,日本药品制造业产值增速呈下滑态势,到199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并维持多年。
80年代最高峰时,日本曾有超过1700家医药企业,而这一数字在1995年下降至1512家;到了2003年,只有1062家企业维持经营;2015年则仅仅剩下305家,超过五分之四的药企被淘汰掉了。
从废墟上走出来让投资者大赚的制药公司主要也是靠海外市场的支撑。日本医药龙头海外营收占比,一直在提升,日本最大的药企武田甚至7成以上营收都来自海外。细看一下,现在美国才是武田第一大营收来源,占比从2018年起,美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其最大营收来源地区,占比都快到半数。
十年前,我们还能有18个点的医保结余率,现在每年的实际结余率只有个位数。
展望一下未来,我们每年两千多万人步入退休的年龄,对应六十年前的出生小高峰,人越老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就越大,但新生儿出生却只有一千万不到,能交钱的越来越少。
所以在这种财政压力下,我们政府砍价的意愿绝不会减少。
我们和日本还是有区别的,人口总量是日本的十几倍,国内的市场足够大,海外成为主要营收不太现实。但无疑能把药卖到海外去是没有那么大的集采压力,赚钱轻松很多。
参照武田制药的经验,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这些医药公司谁能把产品买给“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才不会面临扣扣嗖嗖的灵魂砍价,利润和市值就容易能起来。
退一步讲,不能直接卖,那最好也能抱上欧美制药巨头的大腿,成为其供应链中的一环。最次的就是花了大价钱搞开发,结果被集采价格打到连中成药都不如的利润率。
Create your
podcast in
minutes
It is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