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辛成,纽约文化沙龙的老朋友,曾主讲第105期沙龙:《除了抽水马桶,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纽约供水排水的历史》。他曾遍访纽约数十家博物馆,写下红遍社交网络的纽约博物馆攻略,比绝大部分纽约客更懂纽约。数年后,他重新审视博物馆与人和历史的关系,拷问自己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探访许多和我们一样的异乡人,用自称为“一口鸡汤一口饭”的写作风格,集结为册,就是你将在沙龙上有机会抢到的《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它不仅是一本跨空间的旅纽必备手册,也能激荡起你跨时间的成长共鸣。
这也许是第一本提到纽约文化沙龙的出版物。
主讲人的话:
实话实说,博物馆是让人不安的场所。
每个成年人都会自负地认为,自己既有的知识已经够了,而博物馆的存在,尤其是当我们把博物馆想象成“知识的殿堂”的时候,它的存在像是在不断提醒我们:不,你还无知得很呢。一把年纪了,风风雨雨走过不少了,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也够养家糊口的了,谁会希望自己一直暴露于这样的羞辱之下呢?这就是博物馆不讨人喜欢的原因。
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一样,如果一个人每次出来吃饭聊天都是无懈可击的样子,永远掌握最终的发言权,你为失恋烂醉如泥的时候,他西装笔挺地嘲讽你阅历的肤浅,这样一个人,你怎么会把他当朋友呢?所以,你总得想办法,找一个场合把他灌醉,待他酒入舌出,把他风光背后的丑事捋一捋。然后,等他酒醒了,他装也装不下去了,你看他的心态也平和了,这就好做朋友了。同理,要让人喜欢博物馆,最好的办法,就是掀开他理性公正客观的面具,将他不为人知的过去娓娓道来。
博物馆藏品的物性赋予了知识不该有的寿命,于是秩序变得粘稠,生活在这样慢一拍的价值体系中,我们早已如水中之鱼,浑然不知水的存在。所以,要不要尝试一种进阶玩法:去博物馆不是去学习知识的,而是去学习知识是如何变成“知识”的。
从肖像画师Charles Wilson Peale家1786年的橱柜,到三俗至尊的纽约“美国博物馆”,从自然历史博物馆关于“政治正确”的路线之争,到史密森学会在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间的左右为难,我用发生在费城、纽约、华盛顿的四个故事,七个人物,给你说一说美国博物馆的黑历史。与其把博物馆当作“知识的殿堂”高高供着,不如把它当作“知识的工厂”检查检查,我替你拿起产品来,你好好端详,看看剔除权力、金钱与社交欲望之后,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里,还能剩下些什么。
沈辛成会带少量新书现场签售,先到先得。
(Poster:Nadia)
请在活动开始前15分钟入场。
主讲人:
沈辛成
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史在读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复旦大学考古学硕士,北京大学博物馆学本科, 从事给排水工程的比较城市史研究。《纽约无人是客》作者,美国时政播客“说沈马”主播/主笔,长江日报“科技小史”专栏作家。在“一席”做有“幸福村为什么没有抽水马桶”一讲,另有独立唱作专辑《草,毕业不快乐》。曾参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9/11国家纪念馆、纽约历史学会和上海科技馆的研究与策展工作。爱看电影,职业猫奴。
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nyshalong.com/event/128
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view more